查看原文
其他

97岁大国医,拯救了超过16000位患者!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在疾病预防治疗、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和人民好医生。


——摘自2018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首个“中国医师节”作出的重要指示



在2018年央视《朗读者》的一期节目里,最后短短17分钟里,一位96岁的老军医,不仅让董卿泪如雨下,更让亿万观众泪目!
这名老军医叫吴孟超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许多个“第一”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从医七十余载,救治1.6万多名肝胆病人,退休前每周至少3台手术。万台手术,右手的关节甚至因频繁的手术而变形,但变形的是手,不变的是他的初心,并用一生为之践行。


只要他拿起手术刀,那双连写字都微微抖动的手,就变成一双像长了眼睛的神手,从容不迫,出神入化!



感念恩情  传承家风


1922年,吴孟超出生于闽清的一个贫苦的小山村家庭,早年便随母前往南洋跟父亲谋生。尽管少小离家,但吴孟超始终牢记“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家训。


青年吴孟超


1986年,吴孟超来福州会诊,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弃车爬山,看望当时健在的舅母,嘘寒问暖,对舅母倾情问候。他说,“每当回忆起在家乡的童年时光,总能回想起,大家疼爱他的情景,总会感念那一份温情。”因此只要回乡,条件允许,他都会前往舅母家看望慰问老人家。


虽然吴孟超早年就前往南洋,随后辗转岁月乃至在上海生活,吴孟超依然能够说流利的方言。多年在外漂泊的生活,并没有让吴孟超忘记乡音、忘记家乡的族人。每回碰到族中兄弟,他总会拉着大家亲切询问“闽清,现在怎么样啦”,或有家乡群众、族亲寻求帮忙,吴孟超总是尽最大能力帮助,甚至在舅母在世时,也常问舅母身体状态如何,对于舅母在幼年时候的照顾疼爱牢记于心。吴氏家风家训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策鞭和希望,吴孟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行动也在教育着家中孩子与身边人,传承家风,希望能够恪守孝道,踏实做事,本分做人


2000年12月,吴孟超来闽清帮扶时,抽空回到家乡闽清县云龙乡后垅村探亲,看望心中一直牵挂的大舅妈,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得遇良师 刻苦学习



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从此,开始他的医学生涯。


1947年1月的一天,正在做作业的吴孟超听到同学们都存兴奋地谈论着裘法祖教授的名字,说是裘教授要来给他们上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裘法祖凭着他那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在废墟中挽救了无数德国人的生命,被德国人誉为“当代中国外科之父”。



1954年至1958年,吴孟超从查房、检查病人到科研、开刀,一直与裘法祖在一起。4年的贴身学习,让吴孟超直接接触了裘氏刀法(以精准见长,手术时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尽量减少病人的创伤)。


“我的一举一动他都写下来,非常勤奋,非常刻苦,非常聪明,对病人非常了解。裘老曾连用4个“非常”形容他的得意门生。


1956年,当吴孟超转为主治医生开始独立工作时,吴孟超想到自己该怎样发展,裘法祖指点说:中国的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正是裘老指点出了中国肝胆外科的创始人,吴孟超也终生感激着这位比他大了8岁的老师。



裘法祖院士去世前,吴孟超每周都要与他通电话,了解恩师和母校的近况。那时吴孟超也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但一听说老师要来,都是提前站在大门外,为老师打开车门,扶老师下车,执弟子礼甚恭。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说”,裘老的教诲,吴孟超至今也没忘,“正是裘老的精神品质,一直鼓励着我走到现在,他怎样要求我,我也是怎样要求我的学生的”。


秉持廉洁 坚守底线


吴孟超用一生将自己作为医者的准则和坚守,告诉所有人,医生究竟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更多别人的感念。”


来找吴老看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患有肝炎,这是会传染的!但吴老总是紧紧拉着患者,轻轻拍他们的手、摸摸他们的头,甚至用自己的额头贴着病人的额头试体温。很多次,吴孟超的手一摸到病人的脑门上,病人的眼泪“刷”就掉了下来。


吴孟超进行手术中


90多岁的他,查房时最经常做的一件事是弯下腰把病人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


学医之路漫漫,耐得住清贫,不趁病人生病赚大钱。吴孟超一直是这么践行的。他做手术坚持用手工缝合,器械缝合固然好,但器械缝合“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花掉了,农村病人负担不起。他时刻为病人着想,希望为病人减轻负担。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能用便宜的尽量用便宜药。好些病人和家属为了能得到他的医治、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给他送钱送物,有的甚至是重礼,他一概婉言谢绝,坚决不收。


他的眼前是病,心底是人,他总说:“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


同时,他还要求家人及身边工作人员共同把好关。他不收红包,却愿意捐款用于肝胆外科的建设。对于捐款,吴孟超毫不吝啬。1997年,他用自己的个人积蓄和社会捐款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基金”;2016年,闽清发生特大洪灾,他为家乡捐款10万,用以修建基础设施。


人生有涯 奋斗不止


  熟悉吴孟超的人都知道,医院好比他的家。
 
  他每天八点钟到办公室,一边处理公务,一边接待慕名求诊的病人。九点左右,吴孟超拿出手术专用眼镜,准备开始他一天中最辛苦也是最快乐的工作——开刀。
 
  上台、开腹、探查、切除、打结、冲洗、缝合,吴孟超的每一台手术都像电脑程序设计和控制的一样,没有一个多余动作,让身边人无不惊叹他的流畅、轻捷。一连几台手术下来,吴孟超也没有休息的意思。他说,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要有“三功”——站功(能一站几个小时)、饿功(手术时能忍饥挨饿)和憋功(在手术台上绝对不上厕所)。
 

刚下手术台的吴老,他累得瘫坐在沙发上,却笑得像个孩子。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是我最大的幸福。吴孟超如是说。常有全国各地被“判了死刑”的肝癌患者,会冲着吴孟超的名望来医院,“让吴老开刀是我最大的希望,哪怕让吴老摸一摸,也死而无憾了”!

 
  直到去年,96岁的吴孟超依然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三台手术,并且是比较复杂的手术,经常一口气在手术台边站五六个小时。“我自己身体还可以,而且主要是为了带教年轻人,培养年轻医生。”吴孟超深知,推动医学发展的第一要务,便是人才。
 
2006年,为表彰其在肝胆外科界做出的突出贡献,吴孟超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500万元奖金。解放军总后勤部也奖励他100万元。他把奖金500万元用于培养科技人才,100万元用于奖励有重大贡献的医护人员。
 
在一次中德医学会学术年会上,吴孟超发现王红阳思路敏捷,就推荐她到德国留学。回国后,为她建立最好的实验室。后来,王红阳在肝癌等疾病信号转导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接班人,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吴孟超说。目前,一批由院士、长江学者等组成的学术人才梯队脱颖而出,他培养的25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

 
  今年1月,吴孟超宣布从院士岗位上退休。在院士退休仪式上,他动情地说:“现在看来,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才让我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永远感激党和国家,感谢部队这个大家庭对我的教育培养。
 
  正是患者的敬慕和信赖,让吴孟超依然坚守在肝胆外科一线。他说:“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

吴孟超:披肝沥胆 报国为民铸忠诚


吴孟超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许多个第一:


他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36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他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设立以来医药卫生界第一个摘得该奖项的科学家

他说,要倒下去,

就倒在手术室吧,

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向吴孟超院士,

致敬!



(福州市纪委监委提供初稿,综合文汇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视频节选自央视新闻联播、《朗读者》)


激浊扬清,为时代明德!

欢迎关注福建纪检监察


往期回顾

1.一镇一孝廉|漳州蔡新:一门两帝师,孝廉百世名,谁家这么牛?

2.一镇一孝廉|福州陈若霖:福州这名官员超硬气,连林则徐都是头号粉丝!

3.一镇一孝廉|三明朱熹:理学鸿儒流芳千古,廉政丹心气满乾坤!尤溪这位人物了不得

4.一镇一孝廉|宁德薛令之:廉村、廉溪、廉岭,唐肃宗敕封“三廉”美名竟是因为他!

5.一镇一孝廉|福州陈宝琛:力谏慈禧护门禁 ——“清流派”帝师陈宝琛

6.一镇一孝廉|福州陈岱孙:哪位福州人,朱镕基尊其为“一代宗师”

7.一镇一孝廉|宁德冯梦龙:习总书记号召学习的寿宁县令

8.一镇一孝廉|是他!把那些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丧权辱国罪人弹劾革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